地球物理課程:重力探勘入門
解鎖地球內部的秘密
同學們,大家好!歡迎來到地球物理的世界。今天,我們要談論一個你我每天都在體驗、卻又充滿秘密的力量——重力。
你可能會想,重力不就是蘋果掉到牛頓頭上那麼簡單嗎?但對地球物理學家來說,重力是一個強大的「位能場 (Potential Field)」。就像X光能讓我們看透人體一樣,測量重力場的微小變化,能幫助我們「看透」地底,找出地殼中隱藏的秘密。這,就是重力探勘 (Gravity Prospecting) 的核心!
我們的地球引力場其實相對單純,所有的重力線都指向地球中心(如 Fig 8.1 所示),這讓我們的分析工作簡化不少。那麼,這一切是從何開始的呢?
第一部分:一切的起點 —— 牛頓的萬有引力
故事要從牛頓說起。他提出,宇宙中任何兩個有質量的物體都會互相吸引。這個「吸引力」 ($F$) 有多大呢?這就帶出了我們第一個關鍵公式:
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(Newton's Law of Gravitation)
$$ F = G \frac{m_1 m_2}{r^2} $$讓我們來拆解這個公式 (如 Fig 8.2a 所示):
- $F$ (力, Force)
- 兩個物體之間的吸引力,單位是牛頓 (N)。
- $G$ (萬有引力常數, Universal Gravitational Constant)
- 這是一個宇宙常數,它在任何地方都一樣。其值約為 $6.67 \times 10^{-11} \text{ Nm}^2/\text{kg}^2$。
- $m_1, m_2$ (質量, mass)
- 兩個物體的質量,單位是公斤 (kg)。
- $r$ (距離, distance)
- 兩個物體「質心」之間的距離,單位是公尺 (m)。注意!是質心之間的距離,不是表面。
這個公式告訴我們一個重點:引力 $F$ 和物體的質量成正比(物體越重,引力越大),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(距離越遠,引力急劇下降)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平方反比定律 (inverse square law)」。
第二部分:從「力 (F)」到「加速度 (g)」—— 我們真正測量的東西
在探勘時,我們很少直接測量兩個物體間的「力」 $F$。相反地,我們測量的是「重力加速度 (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)」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$g$。
$g$ 是如何從 $F$ 來的呢?這需要牛頓的第二個好點子: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(Fig 8.2b):
$$ F = m_1 a $$
這裡的 $a$ 是物體 $m_1$ 因為受到 $F$ 的作用而產生的加速度。
現在,我們把兩個公式合體!
- 萬有引力說:$F = G \frac{m_1 m_2}{r^2}$
- 第二運動定律說:$F = m_1 a$
所以:
$$ m_1 a = G \frac{m_1 m_2}{r^2} $$
請注意看!兩邊的 $m_1$ (被吸引的那個小東西,比如你、我、或是一根羽毛) 被消掉了!
重力加速度 (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)
$$ a = G \frac{m_2}{r^2} $$這個結果超級重要!它告訴我們:
關鍵特性 (1):重力加速度 $g$ 與「被吸引的物體質量」無關!
這就是伽利略的傳奇實驗(雖然他可能沒真的在比薩斜塔丟球)。在沒有空氣阻力的情況下,一根羽毛和一個保險箱會以完全相同的加速度 $g$ 掉向地面 (如 Fig 8.3b 所示)。
我們在地球表面測量的 $g$ (也就是 $a$),只跟地球的質量 $M$ (公式中的 $m_2$) 和我們到地心的距離 $R$ (公式中的 $r$) 有關。
所以,我們把公式寫成地球物理學家最熟悉的樣子 (Fig 8.3a):
地球的重力加速度 (g)
$$ g = G \frac{M}{R^2} $$其中:$M$ = 地球質量, $R$ = 到地心的距離
第三部分:$g$ 不是定值!—— 探勘的契機
你可能在國中物理學過 $g \approx 9.8 \text{ m/s}^2$。但事實是,$g$ 在地球表面並非處處相等!這個「不相等」就是我們的飯碗!
回頭看公式 $g = \frac{GM}{R^2}$,$G$ 是常數,所以 $g$ 的變化主要來自兩個因素:$M$ (質量) 和 $R$ (距離)。
A. 全球尺度:為何赤道比較「輕」?
課本告訴我們,地球表面 $g$ 值的變化範圍:
- 赤道 (Equator):約 $9.78 \text{ m/s}^2$
- 兩極 (Poles):約 $9.83 \text{ m/s}^2$
為什麼在赤道 $g$ 比較小呢?有兩個主要原因:
- 地球自轉的離心力:地球在旋轉,這會產生一股「向外」的加速度(離心力)。這股力量在赤道最強,方向與重力相反,因此抵銷了部分重力,使 $g$ 變小。在兩極,旋轉軸上沒有離心力。
- 地球的形狀(赤道隆起):地球不是完美的圓形,因為自轉,它有點像一顆被壓扁的橘子,赤道比較「胖」。這表示,站在赤道上的人,他到地心的距離 $R$ 比較大。根據平方反比定律 (Fig 8.3c),$R$ 越大,$g$ 就越小。
(課本提到第三個因素:赤道隆起的「額外質量」會增加重力。但前兩個因素的影響遠大於第三個,所以淨效應 (Net effect) 仍然是赤道的 $g$ 比較小。)
B. 探勘尺度:地底下的「質量」變化
全球尺度的變化(赤道 vs 兩極)是已知的,我們可以在測量時把它們扣掉。真正讓我們興奮的,是局部 (Local) 的 $g$ 變化!
想像一下,你拿著一個超精密的儀器 (稱為「重力儀」或「gravimeter」) 在平地上行走。
💡 應用情境:重力探勘
情境 1:發現高密度礦體(如鐵礦)
當你走到一塊隱藏的鐵礦床正上方時,你腳下的「局部質量」 $M$ 增加了(因為鐵礦比周圍的岩石密度高)。根據 $g = \frac{GM}{R^2}$, $M$ 變大,$g$ 就會微幅上升!我們稱之為「重力高區 (Gravity High)」。
情境 2:尋找空洞或鹽丘(石油陷阱)
當你走到一個地底洞穴(如鐘乳石洞)或是一個低密度的鹽丘(常與石油伴生)上方時,你腳下的「局部質量」 $M$ 減少了。這會導致 $g$ 微幅下降!我們稱之為「重力低區 (Gravity Low)」。
這就是重力探勘的精隨:利用地表觀測到的微小重力異常,反推地底下的密度(質量)分佈!
第四部分:如何測量這些「微小」的變化?
我們剛剛說,赤道和兩極的 $g$ 值相差約 $0.05 \text{ m/s}^2$。
而我們在探勘時要找的 $g$ 變化,比這個數字小得多!
為了方便,地球物理學家發明了新的單位:
- Gal (伽)
- $1 \text{ Gal} = 1 \text{ cm/s}^2 = 0.01 \text{ m/s}^2$
- milliGal (毫伽, mGal)
- $1 \text{ mGal} = 10^{-3} \text{ Gal} = 10^{-5} \text{ m/s}^2$
讓我們換算一下:
- 地球的平均 $g$ 約為 $9.8 \text{ m/s}^2$ = $980,000 \text{ mGal}$。
- 赤道到兩極的總變化量約 $0.05 \text{ m/s}^2$ = 5000 mGal。
- 一個有價值的礦床或油氣田,可能只會造成 $0.1 \text{ mGal}$ 到 $10 \text{ mGal}$ 的重力異常。
這就像要在一座 1000 公尺高的大樓(如台北101的兩倍高)頂端,測量出一張紙的厚度!這需要極其精密的「重力儀 (Gravimeter)」才能辦到。
本章總結:關鍵 takeaway
- 萬有引力:$F = G \frac{m_1 m_2}{r^2}$。引力大小與質量成正比,與距離平方成反比。
- 重力加速度:$g = \frac{GM}{R^2}$。這是我們實際測量的物理量,它只跟吸引體(地球)的質量 $M$ 和距離 $R$ 有關,與被吸物體(羽毛或保險箱)的質量無關。
- $g$ 不是定值:$g$ 會隨緯度(自轉、地球形狀)和高度($R$ 變大)而改變。
- 重力探勘的核心:扣除已知的全球變化後,地表上微小的 $g$ 異常(單位:mGal)反映了地底下密度(質量)的分佈。
- 重力高區 (High) $\rightarrow$ 高密度物質(如金屬礦床)。
- 重力低區 (Low) $\rightarrow$ 低密度物質(如洞穴、鹽丘、沉積盆地)。
希望這堂課能讓大家對重力有全新的認識。下次當你感覺到「重力」時,請記得,它不只是把你吸在椅子上,它還承載著來自地球深處的秘密訊息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