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心引力不只讓你站穩!
— 重力探勘入門
🎯 我們的目標:尋找「重力異常」
我們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地去測量重力?如課本所說,重力觀測可以用來「解釋地球不同區域下方的質量變化」。
想像一下:
- 如果你的正下方埋藏著一個密度非常大的金屬礦床(例如鐵礦),它的質量比周圍的岩石大,就會產生額外的引力,讓你儀器上的重力讀數「偏高」。
- 相反,如果你的下方是一個空洞的洞穴,或是密度很低的鹽丘(常與石油伴生),它的質量比周圍岩石小,重力讀數就會「偏低」。
這種與「正常」重力值的差異,我們就稱之為重力異常 (Gravity Anomaly)。這就是我們要找的「寶藏」!
重力異常 $\Delta g$ = 觀測到的重力 - 預期的「正常」重力。
這個 $\Delta g$ 反映了地表下方的質量分佈 ($M$)。
一個小知識:我們測量重力異常的單位不是 $\text{m/s}^2$,那太大了。我們用 Gal(伽,以伽利略命名),其中 $1 \text{ Gal} = 1 \text{ cm/s}^2$。
所以 $g \approx 9.8 \text{ m/s}^2 = 980 \text{ cm/s}^2 = 980 \text{ Gal}$。
在探勘時,我們關心的是更微小的變化,所以常用**毫伽 (mGal)**。
$1 \text{ mGal} = 0.001 \text{ Gal}$。
課本中出現的數字,如 $978,031.85 \text{ mGal}$,其實就是 $978.03185 \text{ Gal}$(約 $9.78 \text{ m/s}^2$),這下是不是看懂了!
🤔 問題來了:什麼是「正常」的重力?
在我們能找出那個微小的「異常」之前,我們必須先排除掉所有會影響重力讀數的「已知干擾」。在一個觀測站(Observation Point)測得的重力 $g$ ,主要受到三個因素影響:
- 緯度 ($\phi$):你站在地球的什麼位置(赤道 vs 兩極)。
- 高程 ($\Delta R$ 或 $h$):你站在多高的地方(海平面 vs 高山)。
- 質量分佈 ($M$):你腳下到底有什麼(岩石、礦床、洞穴...)。
我們的目標是找出 (3),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精確地「扣除」掉 (1) 和 (2) 造成的影響。這個「扣除」的過程,我們稱為**重力校正 (Gravity Correction)**。
🌍 步驟一:修正「地球不是圓的」— 緯度校正
第一個干擾是「緯度」。地球並非完美的球體,而是一個**扁球體 (oblate spheroid)**,赤道比較「胖」,兩極比較「扁」。
這會造成兩個效應:
- 距離效應:站在赤道上,你離地心比較遠;站在兩極,你離地心比較近。根據萬有引力(距離平方成反比),在兩極的重力會比較強。
- 離心力效應:地球在自轉。站在赤道上,你跟著地球轉的「線速度」最快,離心力最大,這個離心力會「抵銷」掉一部份的重力。而在兩極,你幾乎只是在「原地自轉」,離心力為零。
綜合這兩個效應,重力在赤道最弱,並隨緯度增加而增強,到兩極最強。
課本 (圖8.4) 清楚地展示了這一點,並告訴我們:
- 赤道 ($\phi = 0^\circ$) 重力 $\approx 978,031.85 \text{ mGal}$
- 兩極 ($\phi = 90^\circ$) 重力 $\approx 983,217.72 \text{ mGal}$
差了足足 $5,000 \text{ mGal}$!這個影響太大了,必須移除。

解法:理論重力 $g_t$
科學家們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,來預測在「理想中」(一個均勻、光滑的扁球體)地球上,任一緯度 $\phi$ 該有的重力值。這就叫做理論重力 (Theoretical Gravity, $g_t$)。
我們使用 1967 年的國際參考重力公式 (如圖 8.4 所示):
其中 $g_e$ 是赤道的理論重力 ($978,031.85 \text{ mGal}$),$\phi$ 是觀測站的緯度。
校正方法:在我們的觀測值 $g$ 中,減去這個 $g_t$。
$(g - g_t)$ $\leftarrow$ 這就是排除了緯度影響後,剩下的重力值。

⛰️ 步驟二:修正「你站在山上」— 自由空間校正 (FAC)
第二個干擾是「高程」。(如圖 8.6b 所示),你站在高山上 ($R_2$),離地心比站在海平面 ($R_1$) 更遠。重力會隨著距離($R$)的平方減弱 ($g = GM/R^2$)。
因此,海拔越高的測站,觀測到的重力 $g$ 會越低。
我們要怎麼校正這個「高度」的影響呢?我們必須把所有測站都「拉」回到同一個基準面(通常是海平面)上來比較。
解法:自由空間校正 (Free Air Correction, FAC)
課本 (圖8.6) 幫我們推導了這個值:重力隨高度變化的梯度 $dg/dR \approx -0.308 \text{ mGal/m}$。
這串數字是什麼意思?它代表:海拔每上升 1 公尺,重力就會「減少」約 $0.308 \text{ mGal}$。
(課本 圖8.6 也提到:每上升 3 公尺,大約減少 $1 \text{ mGal}$,這是一樣的道理。)

因為我們在山上 ($h > 0$),測到的重力 $g$ 已經「變低」了。
我們的「校正」目的,是把這個 $g$ 值還原到它「如果在海平面上」時應有的數值。
因為在海平面重力會「更強」,所以我們必須把「失去的」重力加回來!
這就是為什麼自由空間校正 (FAC) 是用加的!
我們定義的校正公式如下:
其中 $h$ 是測站高於海平面的公尺數。
校正方法:在我們的觀測值 $g$ 中,加上這個 $FAC$。
🎉 最終成果:自由空間重力異常 (Free Air Anomaly)
恭喜!我們已經排除了兩個最大的干擾。現在我們把所有步驟組合起來:
其中:
- $\Delta g_{fa}$:自由空間重力異常 (Free Air Gravity Anomaly)。
- $g$:我們在測站實際觀測到的重力值。
- $g_t$:理論重力值(用緯度 $\phi$ 算出來,減去它來校正緯度)。
- $FAC$:自由空間校正值(用高度 $h$ 算出來,加上它來校正高度)。
如課本所總結的,這個 $\Delta g_{fa}$,就是移除了緯度和高程效應後,真正反映地底下「側向質量變化 ($M$)」的數值!
- 如果 $\Delta g_{fa}$ 是一個正值(正異常):代表你腳下的質量比「正常」情況要多。恭喜,你可能發現了高密度的金屬礦床,或是一個隱藏的山脊!
- 如果 $\Delta g_{fa}$ 是一個負值(負異常):代表你腳下的質量比「正常」情況要少。你可能站在一個地下洞穴、一個鹽丘(石油的指標!),或是一個充滿低密度沉積物的盆地上方。
👨🏫 老師補充:自由空間異常的「下一步」?
你可能已經發現一個(很聰明的)問題了...
「老師,自由空間校正 (FAC) 只是把測站『想像成』漂浮在空中 $h$ 公尺,然後再把它『壓』回海平面。但...測站和海平面之間,不是『空氣』啊,是滿滿的岩石耶!這坨岩石的質量,難道不會產生額外的引力嗎?」
... 你說的完全沒錯!
$\Delta g_{fa}$(自由空間異常)並沒有考慮到測站與海平面之間那塊「多出來的岩石」(我們稱為 Bouguer 板)的引力。在探勘上,我們通常會再做「下一步」校正:
- 布格校正 (Bouguer Correction, BC):這一步就是去估算並減去那塊岩石($h$ 公尺厚)的引力。
- 地形校正 (Terrain Correction, TC):如果測站旁邊有高山或山谷,它們也會影響重力(山會往上拉,谷會減少拉力),這個也要校正。
當我們把這些全部校正完($\Delta g_B = g - g_t + FAC - BC + TC$),得到的就叫做布格異常 (Bouguer Anomaly)。這才是地質學家最常用來解讀「地殼內部」密度變化的藏寶圖!
不過,別擔心,布格異常是我們下堂課的內容。今天,你已經學會了重力校正的第一步,也是最基礎的——自由空間異常!
✨ 實際應用案例
- 石油與天然氣探勘:尋找低密度的「鹽丘」(Salt Domes),它們常會推擠周圍岩層,形成儲存油氣的「構造陷阱」。鹽丘會顯示為顯著的「負異常」。
- 礦產探勘:尋找高密度的金屬礦床(如鐵、銅、鎳),它們會顯示為「正異常」。
- 土木工程與環境:探測地下的空洞、廢棄礦坑或溶洞(石灰岩地形),避免在上面蓋房子或水壩。這些空洞會顯示為「負異常」。
- 大地測量學:測量冰川的消融!格陵蘭島的冰層正在融化,質量減少,導致該地區的重力值逐年下降。科學家就是用重力衛星(如 GRACE)來監測這一切的。
課程結束!請記得複習 $g_t$ 和 $FAC$ 的公式與「為什麼要加/減」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