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itHub Spec Kit 導入說明(地球物理教師版)
從零開始理解 Spec Kit:它是什麼、為什麼要用、怎麼一步步導入;並示範如何結合 AI,快速建立高品質的系統設計文件(SDD)。
目錄
1|Spec Kit 是什麼?
GitHub Spec Kit 是一組幫助團隊導入 Software Design Documents(SDD) 的範本與流程建議。它提供清楚的文件結構、例子與協作節奏,讓「設計」不再只停留在會議與口頭,而是能被 書寫、討論、審查、追蹤。
- 有起點:不用從零想格式,直接用模板撰寫。
- 有共識:團隊用同一套語言,討論更聚焦。
- 有沉澱:設計決策被紀錄,成為長期可查的知識庫。
老師的話:就像地震學習題的解題單,換成軟體設計世界:用一致的欄位,大家更容易看懂設計想法與取捨。
2|為什麼要用?
對個人
- 快速上手:跟著模板走,降低「怕寫不對」的壓力。
- 提升說服力:有結構的設計稿,更容易被審查通過。
對團隊
- 討論有焦點:同格式、同術語,避免各說各話。
- 決策可追蹤:從提案 → 審查 → 決議,全程留痕。
對組織
- 知識庫累積:新人成長更快,設計傳承不斷線。
- AI 友善:結構清晰,AI 更能產生草稿與檢查品質。
常見誤解:「有模板就萬事OK」——其實還需要 實戰與迭代。模板讓你快速開始,但效果來自於持續的寫作與回饋。
3|如何導入?(三個層次)
3.1 安裝與開始使用
- 開啟 官方 Repo,Fork 或 Use this template。
- 把範本(建議用 specs/ 資料夾)加入你的專案。
- 依模板撰寫文件(例如 architecture.md、api_spec.md、adr.md)。
.
├── specs/
│ ├── architecture.md # 系統架構(目的、約束、整體設計、風險)
│ ├── api_spec.md # API 規格(路由、參數、回應、錯誤碼)
│ ├── adr.md # 架構決策紀錄(選項、取捨、結論)
│ └── non_functional.md # 非功能需求(效能、可靠性、安全性)
└── README.md # 專案說明,指向 specs/ 內容
3.2 撰寫與協作流程
- 建立提案:新建分支,新增或修改 specs/*.md。
- 發 PR:請同事在 PR 內以固定欄位給回饋(如風險、替代方案、影響面)。
- 審查決議:確認共識後 merge,形成可追蹤的知識資產。
### 背景 / 目標
- 為何需要這份設計?要解決什麼問題?
### 方案概要
- 架構、元件、資料流程圖(連結或附圖)
### 非功能需求
- 效能、可靠性、安全性、可維護性
### 風險與替代方案
- 主要風險、權衡、Plan B
### 推進計畫
- 里程碑、驗收標準、回滾策略
3.3 團隊落地技巧(老師的小撇步)
- 小規模先行:先挑一個新專案試用,累積正向經驗再推廣。
- 建立 FAQ:把同仁的「疑惑」收集成條列(疑惑不是問題,是理解的入口)。
- 配 AI 工具:用 ChatGPT / Copilot 生成初稿、幫忙查漏補缺。
4|AI × SDD 實戰:把 AI 當設計助教
因為 Spec Kit 的結構清楚,AI 很容易理解欄位與上下文。我們可以請 AI:
- 依模板快速產生 第一版 設計草稿。
- 針對某欄(如風險、非功能需求)補強清單。
- 審查 PR 時,列出潛在缺口 與 測試觀點。
口訣:「人定方向、AI 出草稿、團隊做取捨」。AI 幫你加速,決策仍由團隊負責。
AI 提示詞範例
你是資深系統架構師。請依下列 Spec 模板產生「初版設計草稿」:
- 背景/目標(含利害關係人)
- 方案概要(架構圖/資料流程)
- 非功能需求(效能/可靠性/安全性/維運)
- 風險與替代方案(至少3點取捨)
- 推進計畫(里程碑/驗收標準/回滾)
題目:以事件流處理即時地震資料(P/S 波偵測、強度推估、告警發送)。
請特別注意:延遲 & 可靠性(丟包/重試/去重),以及 API 節流與權限控管。
把 AI 納入 PR 流程
- 作者提交設計 PR(含 specs/*.md)。
- AI(或自動化檢查)生成審查建議清單。
- Reviewer 針對建議逐項確認/補充/拒絕,留下決策依據。
5|常見疑問(FAQ)
「疑惑不是問題」
在導入早期,同仁出現大量疑惑很正常。這代表大家在 真正理解,也是形成團隊共識的最好時機。
Q1. 我們一定要完整照抄模板嗎?
不必。先 80 分就好:保留關鍵欄位(目標、方案、非功能、風險、計畫),其餘依團隊習慣微調。
Q2. 會不會寫文件變成負擔?
把文件當作 討論介面。先用 AI 生成草稿,再在 PR 中對焦關鍵議題,寫得更快、討論更準。
Q3. 沒有大量實戰經驗,寫得出好設計嗎?
可以,但要靠 迭代。把「假設」寫清楚,透過審查與小規模驗證快速修正。
Q4. 我們做地球物理(或其他領域),真的需要 SDD?
需要。資料流程(資料來源、品質控管、延遲與可靠性)、模型部署與告警機制,都需要被描述與檢視。SDD 讓跨領域協作更順暢。
6|官方資源與延伸閱讀
- 📦 GitHub Repo(官方原始碼與範本): github.com/github/spec-kit
- 📝 官方 Blog 介紹: Spec-Driven Development with AI
- 🔖 Releases(最新版本下載): github.com/github/spec-kit/releases
下一步建議:挑一個小專案,建立 specs/,用本文的 PR 模板與 AI 提示詞,今天就開始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