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塊構造理論
Plate Tectonics
「大陸不是固定的,它們像冰塊一樣漂浮在軟流圈上。」
這是 20 世紀地質學最偉大的革命,解開了地球所有的謎團。
全球板塊監控面板
太平洋板塊
Pacific Plate
方向:西北 (NW)
狀態:極快
印度-澳洲板塊
Indo-Australian Plate
方向:北 (N)
狀態:快速撞擊中
北美板塊
North American Plate
方向:西 (W)
狀態:穩定移動
歐亞板塊
Eurasian Plate
方向:東/東南
狀態:基本穩定
納斯卡板塊
Nazca Plate (Small)
方向:東 (E)
狀態:快速俯衝
南極板塊
Antarctic Plate
方向:無
狀態:幾乎不動
三種板塊邊界:決定地球面貌的引擎
所有地震、火山、造山運動,都發生在這些邊界上。
離散邊界
Divergent
兩板塊分開,岩漿湧出,創造新地殼。
- 大西洋中脊
- 東非大裂谷
- 冰島
聚合邊界
Convergent
兩板塊相撞。海洋俯衝(火山/海溝)或大陸互撞(造山)。
- 喜馬拉雅山 (陸-陸)
- 馬里亞納海溝 (洋-洋)
- 安第斯山脈 (洋-陸)
轉形邊界
Transform
水平錯動,無地殼產生或消亡。強震頻發。
- 聖安德列斯斷層
- 土耳其北安納托利亞
地質學的「萬有引力定律」
板塊構造理論之所以偉大,是因為它用一個簡單的模型,完美解釋了地球上看似無關的所有混亂現象。
從被嘲笑到被奉為真理
1915
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
被嘲笑:沒有動力機制
古地磁 APWP 證明大陸移動
1950s
第一個定量證據
1963-1966
海底擴張 & 磁條紋
決定性鐵證!學界集體翻轉
教科書全面改寫
1968
板塊構造理論確立
Present
GPS 實時監測
精確到 mm/yr
動力來源
是什麼推動了巨大的板塊?
板塊拖曳力 (Slab Pull)
主要動力。老舊冷重的洋殼下沉,像桌布一樣把整個板塊拉下去。
洋脊推力 (Ridge Push)
洋脊地勢高,新洋殼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移。
魏格納 (Wegener) 的勝利
現在我們說「大陸漂移」已經不準確了——正確說法是「板塊運動」,大陸只是黏在板塊上的乘客而已。
如果他活到 1968 年,一定會激動得哭出來。
留言
張貼留言